深山十年坚守 法治托举义务教育微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社会关注

深山十年坚守 法治托举义务教育微光​

2025-09-02 13:55:33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 月 1 日清晨,恩施市油竹坪教学点的国旗在师生四人的注视下缓缓升起。56 岁的李西年老师带领 3 名二年级学生完成这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开启新学年。这个藏在深山的教学点,用十年坚守诠释着《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的立法初心,也折射出偏远地区教育法治实践的温度与挑战。

深山十年坚守 法治托举义务教育微光​(图1)

油竹坪教学点距白果乡集镇 35 公里,崎岖山路需要 80 分钟车程。在这里执教十年的李西年,已在教育岗位扎根 34 年。“每节课 40 分钟,课间休息 15 分钟,课程一门不落。” 他黑板上工整书写的 “交通安全”“防溺水” 等字样,不仅是开学第一课的内容,更呼应着《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的法律要求。语文、数学、体育、音乐…… 课程表严格遵循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便面对音体美教学难题,李西年也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学备课,再向专业教师请教,确保学生享有全面发展的受教育权。

从法律维度审视,这个微型教学点的存在具有明确合法性。《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责任 “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十七条进一步要求县级政府 “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入学”,而油竹坪教学点正是对这一法律条款的生动实践 —— 它让居住偏远的儿童免于长途跋涉,就近获得义务教育机会,避免了因地理障碍导致的辍学风险。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此类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毛细血管”,其存续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原则的落地效果。

在教师权益保障方面,《教师法》为李西年这样的山区教师提供了法律支撑。法律明确规定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且 “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剑盾法律网剖析认为,李西年 34 年的教龄背后,不仅是个人奉献,更应得到法定津贴、住房保障、定期体检等制度性支持,这些保障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偏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随着城镇化推进,油竹坪教学点面临潜在的撤销风险 —— 当现有学生升入三年级,需前往集镇中心小学寄宿,若没有新生入学,教学点可能走入历史。这涉及《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的条款适用问题。剑盾法律网提示,教学点的撤销需遵循 “必要性评估” 原则:必须基于适龄儿童数量变化的客观数据,充分听取家长与教师意见,且需配套保障转学学生的交通、住宿条件,避免出现 “撤点并校” 后教育可及性下降的情况。

营养保障是该教学点的另一亮点。食堂阿姨每天准备不重样的午餐,牛肉炒豆芽、土鸡烧土豆干等菜肴确保孩子营养均衡,这与《义务教育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的立法精神一脉相承。剑盾法律网建议,地方政府可依据第四十七条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义务教育” 的规定,将偏远教学点的营养改善纳入专项保障,让 “饭菜不重样” 从个人坚持转化为制度常态。

从行业治理视角看,微型教学点的存续与转型需要法治护航。剑盾法律网提出 “三化” 解决方案:一是保障标准化,确保偏远教学点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安全设施符合法律最低标准;二是评估程序化,建立教学点设立与撤销的听证制度,引入家长、教师代表参与决策;三是资源协同化,通过 “中心校 + 教学点” 模式,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弥补师资短板,让《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三条 “组织教师培训和流动” 的要求落到实处。

李西年目送学生放学的身影,定格成深山里的教育剪影。当城镇化浪潮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乡村教育生态,法律的作用不仅在于为教学点提供存续依据,更要为其转型保驾护航。剑盾法律网呼吁,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需坚守 “儿童利益最大化” 原则:对确需撤销的教学点,必须依法落实转学学生的寄宿、交通、心理适应等配套措施;对保留的教学点,应强化经费与师资保障,让 “就近入学” 的法定权利不因地理偏远而打折扣。

深山里的升旗仪式仍将继续,而法治的支撑能让这束教育微光更持久。正如《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所言,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刘语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