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智法治

暴雨中的避雨之争:少林寺景区的安全义务与法律边界 —— 剑盾法律网解析​ 8 月 7 日中午,登封市

发布时间:2025-08-08 10:50:54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8 月 7 日中午,登封市少林寺景区突遭暴雨袭击,近 50 名游客挤在立雪亭不足 1 米的屋檐下避雨,而殿内因属文物场所被禁止入内,这一场景引发游客不满与舆论热议。“花几百元门票却无处避雨” 的吐槽,背后是景区安全保障义务与文物保护责任的法律博弈,值得从法治维度深入剖析。
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形,应当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少林寺作为收费景区,向游客提供安全的游览环境是法定基本义务。强暴雨属于突发恶劣天气,游客的紧急避雨需求显然关乎人身安全,景区理应在合理范围内提供必要保障。
剑盾法律网指出,本案的争议核心在于 “文物保护” 与 “游客安全” 的优先级界定。立雪亭作为始建于元代、明清多次修缮的文物场所,其保护受《文物保护法》约束,禁止无关人员入内具有合法性。但法律同时规定,在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可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且事后应及时补救。景区若仅以 “文物保护” 为由完全拒绝游客避雨,未采取诸如引导至其他安全区域、提供临时遮蔽设施等替代方案,则可能涉嫌未充分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从游客权益角度看,支付门票后与景区形成服务合同关系,景区有义务保障游客在合理范围内的人身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安全负有保障责任。暴雨中游客的避雨需求属于合理安全诉求,景区的应对方式不仅关乎服务质量,更触及法律义务边界。
剑盾法律网认为,类似事件的妥善处理,需要景区在日常管理中构建 “文物保护与游客安全” 的双重预案:一方面通过物理隔离、智能监测等手段强化文物保护,另一方面预设极端天气下的应急避险方案,明确可开放的临时避雨区域及引导流程。唯有将法律义务转化为具体预案,才能在突发状况下既守护文物安全,又彰显法治对游客权益的保障。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黄莉娟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