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五防工程” 到权利保障 浙商大开学讲话背后的高校法治新实践​ ​ ​ ​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从 “五防工程” 到权利保障 浙商大开学讲话背后的高校法治新实践​ ​ ​ ​

2025-09-15 18:54:29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浙江工商大学开学典礼的礼堂里,校长王永贵一句 “少刷小红书多查教务系统” 的叮嘱,意外揭开了高校治理的法治命题。当 “安安学姐” 的避雷贴士与校长的 “五防工程” 在开学季碰撞,这场充满 “网感” 的讲话不仅成为网络热点,更折射出新时代高校在法治框架下平衡管理效能与学生权利的探索。从防诈提醒到信息公开,从 “水课” 治理到权利救济,高校治理正悄然经历一场法治理念的深刻变革。

从 “五防工程” 到权利保障 浙商大开学讲话背后的高校法治新实践​ ​ ​ ​(图1)

反诈教育:从风险警示到法治必修课

“任何要求转账的信息都要和辅导员核实”—— 校长的这句提醒背后,是高校对学生财产权保护的法律责任。2025 年衢江区检察院办理的招生诈骗案中,考生小张因轻信 “内部指标” 骗局,不仅损失 5 万元,更错失大学入学机会,最终骗子王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一案例与校长提及的 “冒充辅导员收费”“校园贷陷阱” 形成鲜明呼应,揭示出校园诈骗已从简单违纪升级为刑事犯罪。

从法律视角看,校园常见诈骗行为已明确触及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即构成犯罪,而校园贷中的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行为,还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敲诈勒索罪等。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高校反诈教育不应停留在口号提醒,而需建立‘法律后果认知 — 风险识别 — 应急处置’的完整体系。” 校长强调的 “第一时间拨打安全保卫部电话”,正是构建校园反诈法治链条的重要一环。

对比传统安全教育,浙商大的创新在于将学生 “血泪史” 转化为法治教育素材。那些 “兼职刷单诈骗”“校园贷陷阱” 的亲身经历,比抽象的法律条文更具警示力。剑盾法律网建议:“高校应联合检察机关建立‘案例进课堂’机制,像衢江检察院那样用真实判例说明‘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法律逻辑,让每一名新生都明白,诈骗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可能留下终身污点的刑事犯罪。”

信息公开:数字时代的权利保障底线

“重要通知藏在隐秘角落” 的吐槽,实则指向高校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法公开信息,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当 “学妹错过交换生报名时间” 的遗憾发生时,暴露出的不仅是管理疏漏,更可能涉及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

校长要求职能部门 “刷小红书听心声” 的建议,暗含着信息公开渠道的法治革新。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高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有义务采用便捷方式向学生公开重要信息。浙江工商大学推出的 “数字金点子”“书记校长信箱” 等平台,正是将传统信访制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创新实践,使学生权利救济渠道更符合数字时代特征。

剑盾法律网剖析指出:“信息公开不是简单的通知送达,而是法治校园的基础工程。” 当教务系统、班级群、学院官网等渠道各自为政时,学生很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权益受损。建议参考 “数字金点子” 的经验,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将重要通知送达率纳入部门考核,对因公开不及时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正如校长所言,不能把 “以学生为中心” 只写在文件里,而应落实为可操作的法治流程。

“五防工程”:校园治理的法治维度延伸

校长提出的 “防火、防盗、防诈、防水、防躺平摆烂” 五防工程,看似通俗的表述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内涵。其中 “防水”—— 防 “水课”、防 “水分”、防 “水师” 的提法,直指教育质量保障这一核心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而 “水课” 的存在本质上是对教育合同权利义务的违反。

从法治视角看,“水课” 不仅浪费教育资源,更构成对学生公平教育权的侵害。剑盾法律网解读:“学生缴纳学费获得的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教育服务,‘水师’讲授的‘水课’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 浙商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学生对课程质量的不满,转化为治理改进的动力,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防躺平摆烂” 的提醒则涉及学生自我发展的法律责任。在黄莺博士的奋斗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励志叙事,更是对《高等教育法》中 “学生应当努力学习” 义务的生动诠释。剑盾法律网支招:“高校可建立‘课程质量白皮书’制度,定期公开课程评价结果,将学生反馈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用制度倒逼教学质量提升,让‘防水’从口号变为可监督的法治实践。”

高校作为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其治理模式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法治教材。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的开学讲话之所以引发共鸣,正因为它触及了校园法治建设的关键命题 —— 既要通过反诈教育筑牢法律底线,也要借助信息公开保障权利行使,更要以 “五防工程” 完善治理体系。从衢江检察的反诈案例到浙商大的数字权利渠道,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正在这些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

法治校园的建设或许没有 “爆梗” 那么轻松,但当每一所高校都能像浙江工商大学这样,将学生权益放在法治框架下考量,那么 “让青春怦然跳动的每一次尝试” 才能真正获得制度保障。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 不仅传授知识,更培育法治精神。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李云)

[责任编辑:黄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