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账号回收引热议,数字遗产保护的法律之思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据法眼

微信账号回收引热议,数字遗产保护的法律之思

2025-09-02 12:12:40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 这一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热烈讨论并迅速登上热搜,其背后折射出的数字遗产保护问题,值得我们从法律视角深入剖析。

一位网友的经历令人心酸不已。她的父亲去世近十年,在漫长的思念时光里,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和朋友圈动态,成为她与父亲之间仅存的情感纽带。然而,最近她却突然发现父亲的微信账号消失得无影无踪。经了解,原来是因账号长期未登录被系统回收了。这一消息让网友悲痛万分,她哭诉道:“哭到停不下来,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 此帖引发广泛关注后,微信工作人员虽主动联系帮忙,但因账号已被回收,无力回天。

微信客服针对账号回收问题回应称,微信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若账号被回收,其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内容、头像、个性签名、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此前腾讯微信团队也曾表示,注册后不活跃,长期未登录,并且没有零钱的微信账号,会被系统注销,无法使用;而有零钱的微信号则不会被注销。从平台角度来看,回收长期不活跃账号,一方面是为避免资源浪费,毕竟这些账号会占用系统空间;另一方面,僵尸号存在被盗用风险,回收可降低安全隐患。

从法律层面分析,微信账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腾讯《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用户仅有微信账号的使用权,所有权归腾讯公司。这意味着,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腾讯有权收回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对账号内的相关数据毫无权益。《民法典》规定,遗产范围包括 “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微信账号内的余额、零钱通资金、红包等财产属性内容,无疑属于可继承的合法财产。而聊天记录、朋友圈内容等数字信息,虽不能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但它们承载着逝者的人格利益以及生者的情感寄托,在法律实践中,若逝者未明确反对,继承人应有权要求平台协助提取。

然而,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难点。平台往往出于隐私保护等多方面考虑,拒绝直接提供账号密码给继承人。继承人通常需通过司法程序,如提供死亡证明、继承权公证书等一系列繁琐材料,来证明自身继承权的合法性,进而要求平台配合处理数字遗产。

那么,如何避免类似令人痛心的情况再次发生呢?剑盾法律网建议,家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可通过遗嘱或法定继承人定期登录已故亲人的微信账号(前提是提前知晓密码),保持账号活跃状态,以此避免账号被回收。其次,在账号内留存少量资金,利用 “有财产账号不回收” 的规则延长账号有效期。再者,借助微信内置的 “聊天记录迁移” 等功能,将重要数据备份至其他设备或云端;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要求腾讯提供已故用户的数据备份,但需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此外,提前订立数字遗嘱也是一个可行之策,在遗嘱中明确微信账号密码、财产分配及数据处置意愿,并指定继承人。

倘若账号已不幸被回收,也并非完全无计可施。可尝试联系腾讯客服,诚恳说明情况并提供亲属关系证明、死亡证明等材料,申请恢复账号,尽管此方法成功率较低。若客服无法解决,还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通过司法诉讼的途径,要求平台履行协助义务。

当前,我国在数字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尚不完善,平台政策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更好地保护公民在数字领域的合法权益,急需完善立法,明确数字遗产的范围、继承程序及平台责任。剑盾法律网呼吁,平台也应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如借鉴国际上 Facebook 推出的 “纪念账号” 功能,为用户提供 “纪念模式”,冻结账号并妥善保留数据,满足生者对逝者数字记忆的留存需求。

在数字时代,保护好已故亲人的数字痕迹,不仅是满足生者情感需求的必要之举,更是法律与技术协同共进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家属应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与技术操作,最大程度降低账号被回收风险。若不幸遇到争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剑盾法律网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刘语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