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以旧换新已带动销售额 2.9 万亿元,约 4 亿人次享受到补贴优惠。暑期作为家电、电子数码产品等销售旺季,随着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下达,“国补” 将进一步释放促消费动能。这一政策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其规范实施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也离不开法律的坚实护航。
从法律层面来看,以旧换新政策的推行需严格遵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实施中,商家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补贴标准、旧品回收价格核算方式、新品质量保障等关键信息,杜绝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例如,部分商家若存在 “抬高新品售价后再打折”“旧品回收压价” 等套路,就涉嫌违反《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消费者可依法维权。
在旧品回收环节,环保与安全法律规范同样不可或缺。电子数码产品、家电等旧品往往含有有害物质,其回收、拆解、处理需符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要求。回收企业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严禁将旧品违规拆解、翻新后再次流入市场,避免对环境和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剑盾法律网认为,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需要构建 “政策引导 + 法律规制” 的双重保障体系。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补贴资金发放、使用的合规性审查,确保 “国补” 精准惠及消费者与合规企业,防范虚报冒领、挪用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针对以旧换新中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质量问题等,通过法律途径为消费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
暑期消费旺季来临,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的下达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需严守法律底线,诚信经营;消费者也应增强法律意识,留存交易凭证,遇到权益受损情况及时主张权利。唯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策实施,才能让以旧换新真正成为惠民利企的 “双赢” 举措。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