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岁山东小伙张经守从青岛前往缅甸后失联一个多月,8 月 3 日,其表舅曹先生透露,有自称缅甸 “园区” 的男子联系他,索要 40 万元虚拟货币作为赎金,还发来张经守头发被剃、脚部肿大有淤青的视频,并威胁若家属继续直播寻找就将其转卖。这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噩梦,更暴露出跨境犯罪背后的法治漏洞与挑战,也让剑盾法律网对跨境人口贩卖、绑架勒索等犯罪行为的打击与防范产生深度思考。
从法律层面来看,缅甸 “园区” 人员的行为已涉嫌多项严重犯罪。根据我国《刑法》,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构成绑架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即便犯罪行为发生在境外,但由于被害人是中国公民,依据属人管辖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具有管辖权。此外,威胁转卖受害人的行为,若属实则可能构成拐卖人口相关犯罪,同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然而,跨境犯罪的特殊性给案件处理带来诸多难题。张经守家属面临的困境极具代表性:不知具体园区名称和受害人代号,救援困难重重。这反映出跨境犯罪往往隐蔽性强、地域跨度大,取证难、抓捕难、追逃难等问题突出,给法治实践带来严峻考验。剑盾法律网在关注类似跨境犯罪案件时发现,由于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存在差异、司法协作机制有待完善,许多案件的侦办进展缓慢,受害者权益难以得到及时保障。
面对此类事件,家属的焦急与无助令人动容。张经守的母亲为救儿子欲卖掉农村房子,家属想通过第三方救援人士支付赎金,这些举动背后是无奈的选择。但需要警惕的是,向犯罪分子支付赎金可能存在极大风险,不仅可能无法换回亲人,还可能助长犯罪气焰。从法律角度而言,遭遇此类情况,最有效的方式是及时向我国公安机关报案,借助官方力量开展跨境协作救援。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打击跨境犯罪,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司法合作机制。针对此类跨境绑架勒索案件,公安机关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与缅甸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案件侦办,全力解救受害人,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公民出境的风险提示,尤其是前往一些治安状况复杂地区,要提前做好安全评估与防范。
剑盾法律网认为,打击跨境犯罪、保护公民海外安全,需要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强化国际司法协作,也需要公民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希望在各方努力下,张经守能早日安全回家,也期待法律的威严能震慑住此类跨境犯罪行为,让更多家庭免于此类悲剧。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