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筑网 全民共防:2025 网络安全宣传周见证法律体系升级与公众责任强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法治观察

法治筑网 全民共防:2025 网络安全宣传周见证法律体系升级与公众责任强化​

2025-09-16 11:19:43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 年 9 月 15 日至 21 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如期而至,今年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 的主题,深刻揭示了网络安全与法治建设、公众参与的紧密关联。在我国网民规模已超 1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 的数字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而日趋完善的法律体系与不断强化的全民责任,正共同构筑起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固防线。

法律体系动态进化:从框架构建到细节完善

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 “四梁八柱” 法律体系正经历从 “有法可依” 到 “良法善治” 的深化过程。今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数据泄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受损等严重情形提高罚款幅度,对网络运营者不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的行为设定更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现了立法机关对网络安全新形势的快速响应。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修正草案区分 “严重情形” 与 “特别严重情形” 的处罚梯度,既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也为执法实践提供了更精准的裁量标准。

与此同时,9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构建了 “显式 + 隐式” 双重标识体系,要求 AI 生成内容必须添加可感知的文字提示和嵌入元数据的隐藏标识,这一全球首创的治理模式将生成服务提供者、传播平台和用户纳入统一责任框架。浙江大学任奎教授评价该办法 “通过技术合规前置的制度设计,促使企业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全流程”,而这正是网络安全法 “维护网络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立法精神在新技术领域的具体延伸。

从 2017 年网络安全法实施,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再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完善,我国用短短数年时间构建起覆盖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全领域的法律体系。剑盾法律网关注到,这一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保持动态适应性,既能应对传统网络安全风险,又能回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型挑战。

监管执法实践突破:从制度设计到落地见效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执法实践中。国家安全部近期通报的某国内信息科技公司为境外非法采集铁路数据案,成为《数据安全法》实施以来的典型案例。该案中,涉案公司受利益驱使,为境外公司采集包含铁路信号数据在内的敏感信息,仅一个月非法采集数据量就达 500G,相关数据被鉴定为情报,涉案人员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剑盾法律网剖析此案时指出,该案首次将关键基础设施数据泄露认定为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明确了 “数据安全即国家安全” 的司法实践标准。

在今年宣传周的多场分论坛上,网络安全协同防御、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等议题的讨论均凸显 “技术合规前置” 理念。以人工智能安全为例,《标识办法》不仅要求 AI 生成内容添加标识,更建立了从生成、传播到应用的全链条责任体系:服务提供者需确保标识合规,传播平台要核验隐式标识,应用分发平台需审核标识功能。这种 “谁运营谁负责、谁提供谁负责” 的监管模式,与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 “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安全维护义务” 一脉相承,形成了法律责任与技术规范的闭环衔接。

剑盾法律网支招企业合规时强调,网络运营者应当特别关注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中新增的 “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 条款,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等主动合规行为,既可以有效防范安全风险,也能在出现问题时获得法律从轻处理的机会。这种 “激励兼容” 的执法导向,正在推动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全民责任法治维度:从法律义务到行为自觉

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这一法律条款在今年宣传周的 “校园日”“个人信息保护日” 等主题活动中得到生动诠释。针对 “不点可疑链接、不转敏感信息、守好个人数据” 的基本素养要求,剑盾法律网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提出了 “个人信息保护三步骤” 操作指南:定期检查 APP 权限设置、拒绝提供无关个人信息、发现泄露立即投诉举报。

在青少年日活动中,专家们特别强调网络安全法第十三条 “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网络环境” 的立法精神,建议家长通过 “四查四看” 履行监护责任:查应用商店评分、看隐私政策条款、查权限申请记录、看数据共享范围。这种将法律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指导方式,有效降低了公众理解和遵守法律的门槛。

剑盾法律网警示,随着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提高违法成本,普通网民也需增强法律风险意识。根据法律规定,个人非法出售个人信息、为网络违法活动提供帮助等行为,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宣传周期间发布的全民网络安全行为指南,正是将这些法律禁止性规定转化为通俗易懂的 “负面清单”,帮助网民明晰行为边界。

网络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工程,法治建设也需与时俱进。从网络安全法首次实施到修正草案提请审议,从数据安全法出台到 AI 内容标识制度建立,我国网络安全法治建设始终坚持 “安全与发展并重” 的原则。在今年宣传周期间,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升级,还是主题日活动的广泛开展,都在传递同一个理念:高水平网络安全既需要 “良法善治” 的制度保障,也离不开 “全民共防” 的社会基础。

当 11 亿网民都能依法用网、识险避险,当每一家企业都能合规经营、主动防御,网络安全的人民防线必将更加牢固。在法治护航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必将行稳致远,互联网也必将更好地造福人民。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张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