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法制新闻

“高大衔接班” 热背后:教培乱象需法治标尺丈量

发布时间:2025-08-11 15:48:19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教培机构开辟的 “高大衔接班” 新赛道,在 “赢在大学起跑线” 的宣传攻势下持续升温。然而,这种将大学教育简化为知识灌输的模式,不仅违背教育规律,更可能潜藏多重法律风险,亟待法治力量加以规范。
剑盾法律网指出,“高大衔接班” 的招生宣传需严守法律边界。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四条,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 “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等内容。部分机构宣称 “高考英语 147 分的孩子都在学”,实则通过暗示培训效果制造焦虑,已涉嫌违法。若存在虚构师资力量、夸大课程效果等情形,还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欺诈行为,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从市场监管角度看,此类培训课程的收费与服务匹配度值得关注。单科近千元的收费标准,若未明确课程内容、课时安排、退费机制等核心信息,易引发消费纠纷。剑盾法律网解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及退费办法,且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 3 个月的费用。“高大衔接班” 若违反上述规定,监管部门可依法予以查处。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教培机构的过度介入可能挤压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空间。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享有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权利。将高考后的暑假完全纳入培训轨道,实质上是对未成年人休息权的隐性侵害。剑盾法律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 “衔接类” 培训的分类监管,明确哪些领域属于过度培训,通过制度设计为青少年留出必要的成长留白。
教育的本质不是标准化生产,法治的意义在于守护多元成长的可能。唯有让教培机构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作,才能避免 “衔接” 变成 “绑架”,让青春真正拥有自主生长的法治空间。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周红霞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