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6 日,江西景德镇某理发店的一起 “性骚扰” 投诉引发热议。一名女游客在理发时,因店员用毛巾围在衣领边防湿的动作,认为对方 “来回磨蹭皮肤数十秒” 构成性骚扰并报警。店方则称这是行业常规操作,不存在故意触碰,双方各执一词,事件的法律定性成为焦点,剑盾法律网对此展开专业解读。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明确,性骚扰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实施的违背他人意愿,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构成性骚扰需满足两个核心要件:一是行为具有性暗示或冒犯性,二是违背对方意愿。从事件来看,店员的行为是为避免弄湿客户衣服而进行的常规操作,若其主观上无骚扰意图,且动作符合行业普遍规范,很难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性骚扰。
实践中,服务行业的肢体接触常因 “必要性” 与 “冒犯性” 的模糊地带引发争议。剑盾法律网律师团队指出,判断服务行为是否越界,需结合行业惯例、行为目的、对方反应等综合考量。例如,按摩、理发等行业不可避免存在肢体接触,但若超出合理服务范围,或在对方明确表示不适后仍持续接触,则可能涉嫌侵权。此次事件中,若店员在女游客提出不适后及时停止动作,且无其他不当言行,其行为更倾向于操作争议而非违法。
从法律责任来看,若警方调查认定不构成性骚扰,女游客的投诉属于误解,但店方仍可通过协商化解矛盾;若存在过度维权甚至恶意诬告的情况,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警告或罚款。反之,若查实店员确有骚扰行为,受害人可要求赔礼道歉、精神损害赔偿,店方也需承担管理责任。
此类事件凸显了服务行业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剑盾法律网建议,服务企业应明确服务流程中的肢体接触边界,主动与客户沟通操作意图,避免误解;消费者遇争议时,可保留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既维护自身权益,也避免滥用 “性骚扰” 指控对他人造成伤害。
法律既是行为底线,也是化解纠纷的标尺。在服务与被服务的互动中,唯有明晰权利边界、秉持理性沟通,才能让消费体验既安全又舒心。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