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发布的不实信息,对很多人造成影响,很抱歉。我会时刻谨记这个教训。”8 月 7 日上午,在黄浦公安分局拘留所,因编造发布 “海啸来袭上海紧急转移 30 万居民” 等不实信息被拘留的钟某,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这起利用 AI 生成虚假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的案例,再次为网络信息发布者敲响了法律警钟。
事件源于 7 月 30 日国家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的海啸预警信息,因俄罗斯勘察加东岸远海发生 8.7 级地震,预计上海舟山等地区沿海将受到海啸波影响。当日中午,钟某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称,受海啸影响,“上海 30 万居民通过大巴和高铁分流至苏州、无锡”“数十万上海市民正排队登车” 等,彼时上海正抗击 “竹节草” 台风,该不实信息迅速引发公众议论和恐慌,阅读量接近 7000,转发点赞量也不少。
警方迅速介入,将钟某抓获。据钟某交代,其运营公众号已六七年,这两年开始使用 AI 生成文章内容,此次为蹭热点,输入标题和要求后让 AI 生成内容,未加核实就直接发布,没想到 AI 生成的内容混杂了台风、海啸、居民疏散等信息,造成了恶劣影响。目前,钟某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从法律层面来看,钟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该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若此类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剑盾法律网指出,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利用 AI 生成内容发布已成为部分自媒体的常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内容审核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人工创作还是 AI 生成,信息发布者都必须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此次事件警示所有网络从业者,要守住法律底线,对发布的信息认真核实,避免因一时的 “蹭热点” 心理而触犯法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