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智法治

万达集团再成被执行人:揭开企业被执行的法律面纱

发布时间:2025-08-11 15:54:06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 24 亿余元被执行人信息,叠加此前累计超 76 亿元的被执行金额及多条股权冻结信息,这一系列动态不仅引发市场关注,更折射出企业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法律境遇,值得从法治视角深入解读。
剑盾法律网指出,被执行人信息的持续增加,意味着企业存在多起未履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询其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其财产。北京金融法院对万达集团采取的执行措施,正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体现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原则,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均需遵守生效裁判。
从法律后果看,企业被列为被执行人后,将面临多重信用约束。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若企业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可能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而受到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影响招投标等联合惩戒。剑盾法律网解析,股权冻结作为常见的执行措施,其目的是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财产,保障债权人未来可能的受偿,冻结期间股权不得转让或设定质押,但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此类案件也为企业合规经营敲响警钟。剑盾法律网认为,大型企业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合同签订、履行等环节强化合规审查,避免因纠纷陷入执行程序;面对已生效的法律文书,应积极履行义务,或通过和解、复议等法定途径理性解决争议,而非消极回避。同时,债权人在维权过程中,也应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借助司法力量实现合法债权。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环境的保障,而尊重司法权威、履行法律义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唯有在法律框架内规范经营,才能筑牢企业长远发展的法治根基。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周红霞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