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文昌法院审结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一对相识多年的母女因造谣昔日好友 “被包养” 等不实言论,被法院判决公开致歉并赔偿。剑盾法律网指出,此类案件敲响网络言论规范警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造谣者终将为其行为付出法律代价。
2023 年 1 月,女子何某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她发现王芳(化名)在拥有 400 余粉丝的平台账号上,置顶了一条对她极尽羞辱的视频,内容充斥着 “因不检点离婚”“骗吃骗喝”“被老男人包养” 等污蔑性话语。王芳母亲也在评论区添油加醋,嘲讽何某 “和你娘一样骗老头钱”。
这些恶意言论如病毒般迅速传播,何某的生活陷入混乱,精神遭受重创,夜夜难眠,焦虑抑郁缠身,经诊断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症状及严重睡眠障碍。无奈之下,何某将王芳母女告上法庭,要求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交通费等。
文昌法院经审理认为,王芳母女行为构成三大侵权铁证:侮辱行为确凿,发布的视频及评论直接、特定指向何某;伤害后果严重,不实内容广泛传播,致使何某社会评价显著降低,精神痛苦不堪;法律依据明确,根据《民法典》,公民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侮辱、诽谤他人。二被告行为已严重损害何某名誉权,侵权事实清晰。
最终,法院判决王芳母女分别在平台首页置顶经审定的致歉视频,为何某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置顶时间不少于十日。同时,二被告需共同赔偿何某精神损害抚慰金 10000 元、交通费 300 元。
剑盾法律网分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呈几何倍数增长,造谣成本低但危害巨大。此类案件警示公众,在网络发言时需严守法律底线,每一句言论都可能产生深远法律后果。对于受害者而言,面对网络谣言,应及时固定证据,向平台投诉,并可通过报警、民事诉讼等途径维权。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每位网民自律,更需法律为公民名誉权保驾护航。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