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智法治

防空洞成免费避暑地:便民背后需筑牢人防工程法律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17 10:53:52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今夏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重庆、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防空洞凭借恒温 20℃的优势,成为市民青睐的免费避暑地。这些原本用于战备的地下空间,如今化身纳凉点、菜市场、书屋甚至展馆,在提供清凉的同时,其改造与运营的法律合规性也引发关注。
从重庆百米长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到西安配备抽湿机的人防纳凉中心,再到石家庄能玩互动游戏的 “地下游乐园”,防空洞的 “便民化改造” 看似灵活,实则需严守法律边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人防工程属于国防资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主体结构和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需经人防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安全、消防等专项要求。
剑盾法律网解析指出,当前部分防空洞改造存在三大法律风险点:一是未经审批擅自改变用途,如将战备设施违规改造为商业餐饮场所;二是安全设施不达标,部分老旧防空洞通风、消防、防潮措施缺失,违反《消防法》《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办法》中 “保障战时使用效能” 的核心要求;三是管理责任不清,部分运营方忽视日常维护,导致设施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剑盾法律网建议:一方面,地方人防部门需加强审批与监管,对防空洞改造项目严格审核,定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 “平战结合” 不偏离战备属性;另一方面,运营方应落实主体责任,按照法律规定配备应急设备、明确管理制度,如西安纳凉中心 “雨天闭门防湿”、石家庄通山工程 “每小时空气循环” 的做法,就是合规运营的典型案例。同时,剑盾法律网提醒市民,在防空洞避暑时需遵守管理规定,不得破坏国防设施,共同维护这一 “地下宝藏空间” 的法律属性与使用安全。
防空洞从 “战备空间” 到 “便民避暑地” 的转变,体现了城市资源的灵活利用,但唯有以法律为纲,才能在保障国防安全的前提下,让这份 “夏日清凉” 兼具安全感与可持续性。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李锦林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