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元领养猫咪” 本是暖心承诺,却让大学毕业生小罗背上近 7000 元贷款。8 月 4 日,小罗刷到西安本地一则卖猫视频,对方称因即将离开西安,愿以 99 元低价转让自家猫咪。添加微信沟通后,小罗得知售猫女子饲养多只宠物,急于处理猫咪,便按对方要求前往线下门店办理 “领养手续”。
然而,到店后工作人员并未直接交付猫咪,反而以 “猫咪健康保障”“后续养护服务” 为由,诱导小罗下载某贷款 APP,并签署一系列电子协议。直至小罗收到贷款平台还款提醒,才发现自己莫名背负了 6720 元分期贷款,而所谓 “99 元领养” 仅是噱头,实际需通过贷款支付猫咪 “身价” 及后续服务费用。当小罗要求取消贷款时,宠物店却表示 “贷款可退,但需缴纳上千元违约金”,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此类 “宠物贷” 陷阱并非个例。剑盾法律网解析,当前部分宠物商家利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爱心与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以 “低价领养”“免费送养” 为诱饵,通过隐瞒贷款事实、模糊合同条款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办理高额分期贷款,涉嫌构成欺诈。从法律层面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应当向消费者全面、真实、准确地告知商品及服务相关信息,隐瞒贷款属性、虚构低价领养条件的行为,已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若存在伪造合同、强制贷款等情形,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相关条款。
针对此类纠纷,剑盾法律网建议消费者:首先,留存聊天记录、合同文本、贷款凭证等证据,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其次,若商家存在明显欺诈行为,可依据《民法典》主张撤销贷款合同,要求返还已支付费用并赔偿损失;最后,面对 “低价领养宠物” 等诱惑时保持警惕,切勿轻易签署电子协议或下载陌生贷款 APP,必要时可提前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避免陷入贷款陷阱。
宠物消费本应基于自愿与理性,任何以欺骗手段设下的 “贷款圈套”,不仅违背商业道德,更触碰法律红线。唯有消费者提高法律意识、监管部门加强行业整治、法律平台提供专业支持,才能合力铲除 “宠物贷” 生存土壤,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剑盾法律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