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一女子陪妹妹就医时遭遇的 “扫码陷阱” 引发热议。据其爆料,在医院取出 CT 片子后,因无盛放袋子,发现旁侧有 “免费扫码领片子袋” 设备,遂扫码领取。然而回家后却发现,自己竟被自动投保一份保险,原本便捷的公益服务,沦为商业投机者的 “诱导消费工具”。此类隐藏在公共服务场景中的消费陷阱,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更触碰法律红线,剑盾法律网从法治视角展开解析。
剑盾法律网指出,该事件中商家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保险法》相关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条明确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商家以 “免费领袋子” 为噱头,却在扫码流程中隐藏投保环节,未明确告知消费者 “领袋需绑定投保” 的关键信息,属于典型的 “隐瞒消费”,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而从《保险法》来看,订立保险合同需遵循自愿原则,商家未取得消费者明确同意即自动投保,违背 “意思自治” 法律原则,相关保险合同可依法撤销。
公共服务场景的特殊性,更凸显此类行为的危害性。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空间,消费者基于对环境的信任,易放松对 “消费陷阱” 的警惕。剑盾法律网强调,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利用公共服务场所进行虚假宣传或强制交易;若医院允许商家在院内设置此类诱导设备且未尽监管义务,可能因 “未尽安全保障与管理责任”,需对消费者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针对此类扫码陷阱,剑盾法律网提出三重建议:一是消费者扫码前需仔细查看条款,警惕 “免费”“领取” 等话术背后的附加条件,遇纠纷可留存扫码记录、界面截图等证据,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赔偿;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公共服务场所商业行为的排查,对隐瞒消费、强制交易的商家依法处以罚款、责令整改;三是医院、社区等公共服务机构需规范入驻商家资质,严禁设置误导性营销设备,保障消费者在公共场景中的合法权益。
公共服务场景不应成为商业投机的 “法外之地”,唯有以法律为盾,严惩隐藏消费陷阱,才能守护消费者的信任,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与公平。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