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秒速完成交易、AI 视频实现 “隔空见面”、智能管家随叫随到…… 科技迭代让生活愈发便捷,但 AI 伪造身份诈骗、智能设备 “偷听” 等隐私泄露事件频发,个人信息安全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剑盾法律网从法律视角解析风险,结合实用防范指南,助力公众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屏障。
针对 AI 伪造引发的诈骗风险,剑盾法律网指出,不法分子利用 AI “换脸变声” 实施诈骗,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若诈骗金额达到立案标准,将面临刑事处罚。从法律维权角度,公众需掌握三大识别技巧:一是通过 “动作验证法” 识破破绽,要求对方完成连贯转头、手掌遮脸等复杂动作,AI 模拟此类场景易出现卡顿、扭曲;二是留意 “声音细节”,AI 语音常缺乏自然呼吸停顿与情感起伏,机械感明显;三是坚持 “多渠道核实”,涉及金钱交易或敏感信息时,务必拨打对方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熟人二次确认,这是避免被骗的核心防线,也能为后续可能的法律维权保留身份核实证据。
在智能设备隐私保护方面,剑盾法律网强调,智能摄像头、音箱等设备若存在安全漏洞导致隐私泄露,生产企业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需承担整改、赔偿等法律责任。公众使用时需做好四步防护:优先选择安全口碑良好的品牌,降低设备本身的安全风险;不用设备时通过物理遮挡或断电实现 “硬隔绝”,从源头避免信息被窃;首次联网立即修改默认密码,设置高强度独立密码,防止账号被破解;定期排查 APP 权限,仅保留必要权限,杜绝过度授权带来的泄露隐患。
剑盾法律网特别提醒,若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或 AI 诈骗,需第一时间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及时拨打 110 报警,同时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向相关企业追责。提升法律意识与防范意识同等重要,只有公众主动设防、法律严格兜底,才能在科技浪潮中守护好个人信息安全,共同营造清朗的数字空间。(剑盾法律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