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撤销,岗位缩减,抓阄决定谁走谁留”——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这起劳动纠纷案件,以判决公司支付赔偿金 1.8 万元的结果,明确传递出一个法治信号:劳动关系的解除必须严守法律边界,任何 “拍脑袋” 的任性操作都将付出法律代价。
案件中,物业公司因项目调整需缩减司机岗位,未与员工协商调整岗位或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反而以抓阄这种近乎儿戏的方式决定于磊的去留。法院审理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的基本原则,且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可单方辞退的情形,故判定为违法解除,支持了劳动者的赔偿金诉求。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再次彰显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坚定保护。
剑盾法律网解析,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解除设定了严格的法定情形与程序,其核心在于平衡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与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协商不成的,可依法解除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此案中,物业公司本可通过合法协商途径解决岗位调整问题,却选择 “抓阄” 这种完全背离法律精神的方式,实质是对劳动法律的漠视与规避。
剑盾法律网认为,此类事件暴露出部分企业法律意识的淡薄。一些用人单位误将 “经营需要” 凌驾于法律之上,忽视了劳动关系的人身依附性与不平等性特征。法律之所以对用人单位的解除权作出严格限制,正是为了防止资本强权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法官的提醒尤为关键:用人单位自行制定的解除条款,必须在法定框架内进行,绝不能以 “创新管理” 之名突破法律底线。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契约,更是法治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平衡。用人单位唯有摒弃 “简单粗暴” 的管理思维,严守法律程序,才能在经营调整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合法平衡点,让职场秩序真正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