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电池高铁座椅广告语引争议 官方评估合规性 广告宣传法律边界引关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社会关注

南孚电池高铁座椅广告语引争议 官方评估合规性 广告宣传法律边界引关注

2025-09-17 17:32:29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耐力持久超长续航,上车开始聊工作,下车还能接着聊,一点都!不!累!” 近日,一则印在高铁座椅背后小桌板上的南孚电池广告语,因表述内容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觉得文案 “幽默有趣,感受到南孚小编的奇妙精神状态”,也有网友直言 “难以理解,传递的职场氛围略显压抑”。随着争议发酵,南孚官方先是以 “加狗头” 的调侃式回应试图化解质疑,后又启动内部评估流程,这场看似普通的广告争议,实则折射出企业广告宣传中的法律合规与价值导向风险,也让 “广告内容如何守住法律与道德双重底线” 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南孚电池高铁座椅广告语引争议 官方评估合规性 广告宣传法律边界引关注(图1)

事件发酵:从网友热议到企业启动评估

据了解,该广告语最初由乘客在乘坐高铁时发现并拍摄发布至社交平台,因将 “与领导出差聊工作的时长” 与 “南孚电池的续航能力” 绑定,迅速引发讨论。部分网友认为,文案用 “耐力持久”“超长续航” 形容职场交流,暗含 “过度加班”“职场压力” 的隐喻,虽以幽默口吻呈现,但可能传递不当职场价值观;也有网友认为只是 “玩梗式宣传”,无需过度解读,甚至称赞文案 “接地气、有创意”。

面对两极分化的评价,南孚官方账号在相关争议内容下留言 “这句理解要加个狗头”,试图以网络流行的 “调侃符号” 弱化争议,但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讨论,反而让更多人关注到广告内容的合规性。9 月 16 日,经视直播记者将此事反馈至南孚全国统一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会将情况转交市场部核实;9 月 17 日,南孚正式回应称,经核查该广告语确系品牌投放,目前市场部已启动评估工作,将判断其是否适合继续用于宣传,后续会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宣传策略。

法律解读:广告语需同时满足 “合规性” 与 “正当性”

这则广告语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企业宣传中又该如何把握内容边界?剑盾法律网从《广告法》及相关规定出发,对事件进行了专业解读:

1. 从《广告法》看:需避免 “隐性不当导向” 与 “虚假宣传”

剑盾法律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第九条则禁止广告中出现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的内容。

具体到本案,南孚广告语虽未直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但存在 “隐性价值导向争议”:将 “长时间与领导聊工作” 等同于 “续航能力强”,可能间接传递 “职场需过度投入时间、忽视休息权利” 的不当信号,与当前倡导的 “合理工作时长”“健康职场文化” 相悖,存在触碰 “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边界的风险。剑盾法律网进一步剖析,若广告内容可能引发公众对 “职场权益保护” 的负面联想,即便无明确违法条款,也可能因 “不符合健康表现形式” 被监管部门关注,或因引发消费者反感影响品牌形象。

同时,剑盾法律网强调,广告中 “堪比南孚电池,耐力持久超长续航” 的表述,需确保 “类比内容真实合理”—— 若 “与领导聊工作的时长” 仅是主观感受,无客观依据支撑,或存在 “夸大宣传” 嫌疑,虽本案中该表述更偏向创意比喻,暂不构成《广告法》意义上的 “虚假宣传”,但企业仍需警惕 “创意表述” 与 “虚假宣传” 的界限,避免因过度夸张引发法律风险。

2. 从 “广告投放场景” 看:高铁空间需兼顾 “公共性” 与 “接受度”

不同于普通线上广告,高铁座椅小桌板广告属于 “公共空间广告”,受众涵盖不同年龄、职业、价值观的群体,包括未成年人、职场新人等,对内容的 “普适性” 与 “接受度” 要求更高。剑盾法律网指出,企业在公共空间投放广告时,需额外考虑 “内容是否可能对特定群体造成不适”:例如,职场新人可能对 “长时间与领导聊工作” 的表述产生压力,未成年人可能无法理解 “职场梗” 的调侃意味,此类细节若未提前评估,易引发争议。

此外,根据《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及铁路部门对广告投放的相关规定,高铁广告内容需经铁路运营方审核,确保符合公共秩序与公序良俗。此次南孚广告语能通过审核投放,可能因审核时更侧重 “是否存在明显违法内容”,而对 “隐性价值导向” 的考量不足,这也提示企业与投放平台:广告审核需从 “形式合规” 向 “实质合规” 延伸,不仅要规避法律禁止性条款,更要兼顾社会价值观与公众情感。

行业洞察:企业广告宣传需建立 “三重审核机制”

此次南孚广告语争议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个品牌因 “创意过度”“玩梗不当” 引发广告争议,如某品牌用 “躺平”“内卷” 等网络热词制作广告被指 “传递消极价值观”,某食品品牌广告语因涉及 “低俗表述” 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剑盾法律网结合这些案例,提出企业广告宣传的 “行业警示” 与 “操作指南”:

1. 风险警示:避免 “三宗罪”

一是 “过度依赖网络热词”。网络热词往往具有时效性与语境依赖性,若脱离特定语境使用,易引发误解,如 “狗头” 符号在网络中代表 “调侃”,但在正式广告中使用,可能让部分受众误以为是 “态度不端正”;二是 “忽视价值导向”。广告不仅是产品宣传工具,也是品牌价值观的传递载体,若只追求 “吸睛” 而忽视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传递 “加班光荣”“消费主义” 等不当理念,易引发公众反感;三是 “审核流程简化”。部分企业为抢占宣传时机,简化广告审核流程,跳过 “价值观评估”“受众适配性分析” 等环节,导致问题广告投放。

2. 操作指南:建立 “三重审核机制”

剑盾法律网建议,企业应建立 “法律审核 + 价值观审核 + 受众测试” 的三重广告审核机制,从源头规避风险:

法律审核:由法务或外部律师团队审查广告内容,对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排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表述,包括 “虚假宣传”“贬低竞品”“妨碍公序良俗” 等;

价值观审核:由品牌、公关部门联合社会学或伦理学专业人士,评估广告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可能传递不当导向,如职场文化、性别观念、消费理念等;

受众测试:选取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目标受众样本,进行小范围内容测试,收集对广告的接受度反馈,尤其是关注 “是否存在不适群体”,如未成年人、特定职业群体等。

此外,企业还需建立 “争议应急机制”:当广告引发争议时,避免以 “调侃”“甩锅” 的方式回应,应第一时间启动内部评估,若确有问题,及时致歉并调整内容;若属于 “理解偏差”,需耐心解释创作初衷,争取公众理解。此次南孚启动 “内容评估” 的应对方式值得肯定,但前期 “加狗头” 的回应略显草率,提示企业:争议回应需 “先专业评估,后精准沟通”。

结语:广告创意要 “有趣” 更要 “有品”

南孚电池作为知名品牌,此次广告语争议虽未造成重大法律后果,但也为品牌形象带来一定影响。事实上,优秀的广告既能传递产品价值,又能契合社会价值观,如某品牌以 “环保”“公益” 为主题的广告,既提升了品牌好感度,又传递了正能量。剑盾法律网强调,广告创意的 “度” 在于:既要 “有趣” 吸引受众,又要 “有品” 守住底线,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契合公众情感与社会风尚。

对于南孚而言,此次评估不仅是对单条广告语的调整,更应成为品牌宣传策略优化的契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起争议是一次 “法治警示”:在流量时代,企业不能只追求广告的 “传播度”,更要重视 “合规度” 与 “价值观契合度”。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告真正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黄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