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数据法眼

法治为盾,筑牢郑州防汛应急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07 20:24:07 来源:剑盾法律网 浏览:
【字体大小:
郑州市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气象台接连发布暴雨橙警、红警,一系列应急举措的背后,是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在实战中的高效运转。剑盾法律网应急法治研究中心认为,极端天气下的防汛工作,既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法治执行力的检验,唯有依法依规、协同联动,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响应升级有明确法律依据。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升应急响应等级,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法律要求,四级至三级响应的调整,需综合考虑降雨量、河道水位、次生灾害风险等要素,体现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的法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则为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与升级提供了制度支撑,橙色预警对应的 “停课、停业(特殊行业除外)” 建议,红色预警触发的 “人员转移避险” 要求,都是法律赋予政府的应急处置权。剑盾法律网收录的全国防汛案例显示,规范的应急响应流程可使灾害损失降低 30% 以上,凸显了法治的科学价值。
防汛责任体系靠法律刚性维系。此次防汛中,河道中心监测水位、提醒市民远离河道,是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的 “河道管理单位应当加强河道防护” 义务;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符合《气象法》“及时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 的要求。法律同时明确了公民的配合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剑盾法律网应急专栏指出,近五年因拒不配合防汛措施引发的安全事故中,85% 源于对法律义务的漠视,这警示公众:防汛不仅是政府责任,更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法治保障防汛工作全链条规范。从预警发布到响应升级,从河道监测到群众疏散,每个环节都有法律护航。《郑州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如水利部门负责河道行洪、城管部门处置城市内涝,这种分工源于《突发事件应对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的原则。剑盾法律网联合应急管理专家推出的《城市防汛法律指引》,系统梳理了 “政府、单位、个人” 的权责清单,其中 “远离河道”“配合转移” 等提示,正是将法律规定转化为群众易懂的行动指南。
面对极端天气,唯有让法律成为防汛工作的 “定盘星”,让制度成为抵御风险的 “防火墙”,才能凝聚起全民防汛的合力。剑盾法律网将持续关注防汛法治实践,为应急管理规范化提供专业支持,共同守护城市安全。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编:黄莉娟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