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危险二维码暗藏陷阱 法律解读与防范指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智慧司法

三类危险二维码暗藏陷阱 法律解读与防范指南​

2025-09-07 11:34:55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今,二维码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扫码支付、扫码关注等操作十分普遍。然而,在便捷背后,三类常见的二维码却暗藏诈骗陷阱,不仅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剑盾法律网对此高度关注,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解读法律条款,为公众提供专业的防范建议与法律指引。

三类危险二维码暗藏陷阱 法律解读与防范指南​(图1)

免费领礼品二维码:木马病毒的 “伪装外衣”

在大街、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扫码安装 App 免费领礼品” 的宣传屡见不鲜。不少市民为贪图小利扫码,却不知这些 App 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一旦安装,病毒会悄无声息地获取手机内的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信息等重要数据,进而盗取钱财。

从法律层面来看,诈骗分子的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剑盾法律网解析,若诈骗分子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盗取他人财物,还可能同时触犯《刑法》中关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相关规定,面临数罪并罚的法律后果。

剑盾法律网同时警示,市民若因扫码遭遇财产损失,应第一时间保留扫码记录、App 安装凭证、资金转账记录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可就损失赔偿问题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快递单返现二维码:诈骗分子的 “钓鱼工具”

快递单上标注 “扫码返现”“领红包”“赠礼品” 的二维码,往往让收件人以为是商家或快递官方的福利活动。但实际上,这些二维码多为诈骗分子伪造,并非正规活动。市民扫码后,可能会被诱导进入虚假页面,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甚至按照提示进行转账操作,最终落入诈骗圈套。

剑盾法律网指出,此类行为同样涉嫌诈骗。此外,诈骗分子伪造商家或快递企业的标识、活动信息,还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混淆行为,以及《商标法》中的商标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罪名。

针对这一情况,剑盾法律网支招:市民在处理快递单时,对于标注返现、领礼品的二维码,应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 可拨打商家客服电话或快递企业官方热线,确认是否存在相关活动。同时,要注意保护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收到快递后及时涂抹或撕毁包含姓名、手机号、地址的部分,避免信息泄露被诈骗分子利用。

测试题二维码:个人信息的 “泄露黑洞”

“测星座”“测运势”“测面相”“测 MBTI” 等趣味测试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年轻人。但许多测试要求用户在扫码后输入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才能进行。殊不知,这些信息会被诈骗分子收集、整理,拼凑成完整的个人档案,进而根据用户喜好实施精准诈骗,如推销虚假产品、实施电信诈骗等。

从法律角度分析,诈骗分子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若情节严重,诈骗分子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剑盾法律网提出行业洞察:随着数字化发展,个人信息成为重要 “数据资产”,但也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二维码生成、传播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企业需强化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避免用户信息泄露;公众则要提高警惕,不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轻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为进一步帮助公众规避风险,剑盾法律网提供操作指南:一是通过手机安全软件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检测,确认安全后再操作;二是对于要求填写个人敏感信息的二维码,一律拒绝;三是若发现疑似诈骗二维码,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秩序。

(剑盾法律网总编辑 邹添盛)

[责任编辑:徐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