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80 周年 和平传承的法治守护与实践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智慧司法

抗战胜利 80 周年 和平传承的法治守护与实践

2025-08-31 23:37:23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 “50 后” 吴和平与 “90 后” 张艺译,以不同方式践行着和平传承的使命 —— 吴和平将抗战历史研究成果融入中小学课堂,张艺译从呼吁和平的少年成长为医学工作者守护生命。这场跨越代际的和平实践,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涉及和平传承的法律保障、历史真相的法律确认、国际和平秩序的法治维护等深层议题。剑盾法律网从法治视角展开解读,剖析如何以法律为基石守护和平成果、推动和平理念落地。

抗战胜利 80 周年 和平传承的法治守护与实践(图1)

一、历史真相的法律确认:为和平传承筑牢事实根基

芷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受降地,其承载的抗战历史并非单纯的记忆载体,更是经法律程序确认的 “历史事实”。剑盾法律网解析,从国际层面看,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1946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出的东京审判判决,以国际法形式明确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认定了南京大屠杀、芷江受降等历史事件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这些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为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传承和平理念提供了最高层级的法律依据。从国内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将抗战历史遗址(如芷江受降旧址)、英雄烈士事迹纳入法律保护范畴 —— 根据《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对侵害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依法追究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吴和平推动抗战历史进课堂的实践,正是对 “历史教育法治化” 的呼应。剑盾法律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抗战历史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既是落实教育法 “培养正确历史观” 的要求,也是通过教育普法,让青少年从法律层面认知 “和平来之不易”—— 例如,通过讲解东京审判的法律文书、芷江受降的历史档案,让学生理解 “和平不是自然结果,而是基于法律正义的胜利成果”,从根源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和平守护的法律意识。

二、国际和平秩序的法治维护:中国的实践与责任

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法治基石。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坚定维护这一体系,从法律层面推动国际和平合作。剑盾法律网解读,《联合国宪章》确立的 “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集体安全” 等原则,是国际和平秩序的核心法律准则,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对这些原则的早期实践与捍卫 —— 中国军民牵制日军 50% 以上海外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其历史贡献已被载入《联合国宪章》及相关决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法律事实。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通过法治手段维护和平的实践愈发清晰: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立法,推动制定《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法律方案;另一方面,在国内法层面落实国际和平义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既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也通过 “不搞霸权、不搞扩张” 的法律立场,践行《联合国宪章》的和平理念。正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于铁军所言,“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这种维护,本质上是对以法律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坚守。

三、和平理念落地的法治路径:多主体的实践指南

(一)个人层面:以法律意识守护和平记忆

剑盾法律网提示,普通民众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和平传承的法治实践:

依法保护历史遗迹:若发现抗战历史遗址(如纪念碑、受降旧址)遭破坏,可依据《文物保护法》向当地文物局、文旅局举报,要求依法查处;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面对歪曲、否定抗战历史的言论或行为(如网络上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帖子),可依据《英雄烈士保护法》向网信部门、公安机关举报,或通过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 “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的责任;

参与和平普法活动:主动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 “抗战法律知识讲座”“国际和平公约解读” 等活动,学习《联合国宪章》《日内瓦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提升和平理念的法治认知。

(二)社会层面:推动和平教育法治化

学校、企业、社会组织是和平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剑盾法律网支招:

学校需落实 “历史教育必修课”: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抗战历史与法治教育结合,例如在历史课讲解 “芷江受降” 时,同步介绍《无条件投降书》的法律条款;在法治课分析 “东京审判” 的法律意义,让学生理解 “正义不仅是道德诉求,更是法律结果”;

社会组织可开展 “和平法治宣传”:如抗战纪念馆可联合律师事务所,举办 “抗战历史与国际法” 主题展览,通过展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原件、抗战时期的法律文书(如战时劳工保护条例),让公众感受 “法律与和平的紧密关联”;

企业应践行 “和平责任”:尤其是跨国企业,可在合规培训中加入 “国际和平法律准则” 内容,例如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中 “拒绝支持冲突地区暴力行为” 的条款,从商业实践层面推动和平理念落地。

(三)国家层面:完善和平传承的法律体系

剑盾法律网建议,可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强化和平传承的法治保障:

立法层面:适时修订《英雄烈士保护法》,将 “抗战历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细化为具体条款,明确教育部门、学校的责任;推动制定《历史文化保护法》,将抗战历史遗址、档案的保护范围、措施进一步明确,避免因法律模糊导致保护不力;

执法层面:加强对 “侵害抗战历史行为” 的执法力度,例如对篡改抗战英雄事迹的网络平台,网信部门应依法责令整改并处罚;对破坏抗战文物的行为,公安机关应快速立案侦查,确保法律责任落到实处;

司法层面:设立 “历史文化保护专门法庭”,集中审理涉及抗战历史遗迹保护、英雄烈士权益侵害的案件,通过典型案例(如某企业冒用抗战英雄姓名进行商业宣传案)的审判,向社会传递 “法律守护历史、捍卫和平” 的信号。

从芷江受降的历史丰碑,到吴和平、张艺译的和平实践,80 年来,中国始终以法治为笔,书写着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答卷。剑盾法律网强调,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法律来守护的制度成果 —— 唯有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坚定的法治实践,才能让抗战胜利的历史记忆永不褪色,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一代人心中扎根,真正实现 “开创更加和平的未来” 的目标。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黄超珍)

[责任编辑:周红霞]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