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争夺背后的宪法博弈与司法困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法制新闻

泰国总理争夺背后的宪法博弈与司法困局

2025-08-31 23:29:10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泰国宪法法院裁决总理佩通坦违反宪法并解除其职务,标志着新一轮总理争夺战正式开启。为泰党推举他信盟友猜格森、自豪泰党党首阿努廷成为主要竞争者,而国会下议院需通过多轮投票确定新总理。这场权力更迭背后,泰国宪法框架下的司法审查边界、总理选举程序合法性及司法与政治的关系,成为核心法治议题。剑盾法律网从宪法条款解读、司法裁决争议、法治建设建议等维度展开分析,揭示泰国政局动荡的法律根源。

泰国总理争夺背后的宪法博弈与司法困局(图1)

一、宪法框架:总理更迭的法律依据与程序

泰国总理的任免的核心法律依据为《泰国宪法》,其对 “总理解职” 与 “新总理产生” 均有明确规定。剑盾法律网解析,根据现行宪法第 159 条,宪法法院有权对总理是否违反宪法进行审查,若认定存在 “违反宪法或法律、滥用职权” 等情形,可作出解职裁决 —— 此次佩通坦被解职,正是宪法法院行使这一权力的结果。而新总理选举则需遵循宪法第 160 条:总理职务空缺后,全体内阁需同步卸任,由代理总理(此次为普坦)率内阁履行看守职责;国会下议院需在 30 日内组织投票,候选人需获得下议院半数以上议员支持方可当选,若多轮投票仍未选出,将面临国会解散风险。

从程序合法性来看,此次更迭符合宪法文本规定,但实操中存在 “程序正义与政治现实脱节” 的问题。例如,宪法虽明确下议院主导总理选举,但历史数据显示,自 2001 年以来,泰国 6 任民选总理均未完成任期,且多由宪法法院或军方通过 “合法程序” 终结职务 —— 这意味着宪法设定的 “民主选举 - 权力交接” 流程,在司法与军方的干预下难以完整落地,宪法的 “保障民主” 初衷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二、司法困局:宪法法院的 “政治化” 争议与法治悖论

此次佩通坦解职并非孤例,他信家族及盟友已多次遭遇宪法法院裁决 “出局”:2006 年他信因军方政变下台,2014 年英拉因 “大米收购案” 被宪法法院解职,2023 年赛塔、2025 年佩通坦先后因 “违宪” 被罢免。剑盾法律网剖析,这一系列裁决暴露出泰国司法机关(尤其是宪法法院)的 “角色困境”—— 作为宪法守护者,其职责本应是 “中立审查法律争议”,但实际裁决结果多次与 “保守势力(王室、军方)利益” 高度契合,引发 “司法沦为政治工具” 的质疑。

从法治原则来看,司法独立性是核心要义,而泰国宪法法院的组成与运作机制,为 “政治干预” 留下空间。根据宪法,宪法法院 9 名法官中,3 名由最高法院推荐、3 名由行政法院推荐、2 名由国会选举产生、1 名由国王任命,其中 “国王任命” 与 “司法系统内部推荐” 的法官,更倾向于维护传统保守秩序。这种组成结构导致宪法法院在审理 “民选总理争议” 时,易出现 “选择性司法”:对民选政府的政策、职权行使审查严苛,却极少对军方干预政治、保守势力越权行为发起审查。例如,2014 年军方政变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其多项政策违反 “议会主权” 原则,却未被宪法法院追责,这种 “双重标准” 削弱了司法裁决的公信力,也让泰国陷入 “民主选举 - 司法罢免 - 政局动荡” 的恶性循环。

三、法律风险提示:投资者与民众的应对指南

泰国政局动荡不仅影响政治稳定,更对经济、民生产生法律风险。剑盾法律网针对不同主体提出风险应对建议:

(一)在泰投资者:聚焦 “法律稳定性” 评估

政策合规审查:由于新政府可能调整经济政策(如旅游业扶持、外资准入规则),建议投资者委托当地律师,梳理现有业务与宪法、法律的适配性,尤其是涉及能源、农业、旅游业等敏感领域,需提前预判政策变动风险;

合同风险规避:在签订长期合同(如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合作)时,加入 “政局变动条款”,明确因总理更迭、政策调整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时的责任划分,避免因 “不可抗力” 认定争议陷入纠纷;

司法救济准备:若因政局动荡遭遇财产损失(如项目停滞、审批延误),可依据《泰国民事诉讼法》第 20 条,向法院主张 “政府行为导致的信赖利益损失”,或通过泰国商业仲裁院申请仲裁,减少诉讼周期过长的影响。

(二)泰国民众:依法参与政治与权利保障

监督选举程序:国会下议院投票选举新总理时,民众可通过国会官网、媒体直播关注投票过程,若发现议员存在 “收受贿赂、违背选民意愿投票” 等行为,可依据《反贪腐法》向国家反贪委员会举报;

质疑司法裁决:若对宪法法院的裁决存在异议,可依据《宪法法院组织法》第 35 条,向宪法法院提交 “裁决审查申请”,要求法院公开裁决理由与证据,推动司法透明化;

民生权益维护:看守政府在履职期间,若存在 “拖延发放福利、削减公共服务预算” 等行为,民众可联合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政府履行 “保障基本民生” 的法定职责。

四、行业洞察:泰国法治建设的破局方向

泰国长期陷入 “政局动荡 - 经济受挫” 的怪圈,核心症结在于 “宪法设计失衡” 与 “司法独立性不足”。剑盾法律网提出三点法治建设建议:

完善宪法条款,平衡权力结构:建议修订宪法中 “宪法法院职权” 条款,明确司法审查的 “范围边界”—— 例如,限制宪法法院对 “经济政策、民生法案” 的审查权,仅针对 “明显违宪的职权行为” 介入,避免司法过度干预政治;同时,改革宪法法院法官产生机制,增加 “民间代表推荐” 比例(如由律师协会、大学法律院系各推荐 1 名),减少军方与传统势力对司法的控制。

强化司法透明,提升公信力:要求宪法法院在作出解职、罢免等重大裁决时,公开完整的庭审记录与证据链,且需由法官逐一说明投票理由;建立 “司法裁决监督委员会”,由法律专家、学者、民众代表组成,对裁决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事后评估,对存在 “明显政治倾向” 的裁决启动问责程序。

保障选举效力,稳定政权预期:在宪法中增设 “民选总理任期保障条款”,明确 “非因叛国、贪污等重罪,不得在任期内通过司法程序解职”;同时,限制军方的 “紧急权力”,废除《国家安全法》中 “军方可解散民选政府” 的条款,确保选举产生的政权能依法履行完整任期。

泰国总理争夺战不仅是权力的角逐,更是对其法治体系的考验。若无法打破 “司法工具化”“宪法空转” 的困局,即便选出新总理,政局动荡仍将反复上演。唯有回归 “宪法至上、司法中立、民主透明” 的法治核心,才能让泰国摆脱 “选举 - 罢免 - 动荡” 的循环,为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奠定法律基础。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许方志)


[责任编辑:周红霞]

  • 顶部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