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自曝确诊 “脑梗”,引发广泛关注。李医生晒出的磁共振报告显示为 “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即俗称的 “腔梗”,属脑梗死的一种,好在目前无症状,暂无需治疗。
脑梗(脑卒中)高危因素众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李医生表示,自己其他因素皆无,唯独 “过劳”。他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却仍经常半夜被紧急叫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有一次高烧一周,半夜面对偏瘫的急性脑梗患者,他拖着虚弱身体坚持手术,待下了手术台,自己也体力不支被送进抢救室。
从法律视角看,“过劳” 问题在工作场景中涉及诸多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像李医生这样频繁深夜急诊手术,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反映出医疗行业工作时间安排上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若因过度劳累引发严重健康问题甚至伤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这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是对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强度的一种约束。
在李医生的诊疗经历中,“过劳群体” 屡见不鲜。一位 43 岁网约车司机,每天开车至少 13 小时,几乎全年无休,出现头疼、手发麻症状,被李医生诊断为过度疲劳。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众多行业中,超时工作、过度劳累情况普遍存在。剑盾法律网提醒,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若工作强度严重超出法定范围,可通过工会等组织与用人单位协商,或依据法律规定,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护自身休息权和健康权。
脑卒中有年轻化趋势,不再是老年人 “专利”。李医生曾遇到一位 34 岁男性患者,脑梗后仍不愿戒烟,李医生反复劝说,强调其年龄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还有因沉迷打游戏,长时间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而突发脑卒中的孩子,其中一名 16 岁患者送医时已半边身体瘫痪,即便手术抢救,仍留下后遗症。不良生活习惯与脑卒中发病率上升紧密相关,年轻人需重视健康管理。
对于确诊无症状 “腔梗”,李医生给出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需控制甚至用药;若无高危因素,不建议额外用药及过度治疗;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适度锻炼、戒烟戒酒、避免高盐高油饮食;中老年朋友推荐每五年进行一次脑血管检查,并定期门诊随访。李医生自己的无症状腔梗便是在体检中发现,凸显定期体检的必要性。
脑卒中一旦发生,即便救治及时,部分患者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预防至关重要。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习惯,可大大降低发病率。这不仅是医学上的健康指引,从法律层面看,也是用人单位营造安全健康工作环境、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向。各行业应依据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强度,为员工健康保驾护航;劳动者自身也要将健康放在首位,遵守健康生活准则,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善用法律武器维权。
(剑盾法律网总编室 刘语睛)
[责任编辑:黄超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7号院2号楼2108 邮箱:fajiandun@foxmail.com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5131707号-2 公安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24号
版权所有 剑盾法律网 Copyright © fajiand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