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严打无人机破解犯罪 法治守护空域安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以案说法

公安严打无人机破解犯罪 法治守护空域安全​

2025-09-02 13:52:06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 月 1 日,公安部网安局通报全国公安网安部门持续高压打击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黑客违法犯罪的最新进展,并公布 3 起典型案例,剑指无人机 “黑飞” 背后的技术破解乱象,以法治手段筑牢空域安全防线,为无人机行业健康发展划定法律红线。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在物流、航拍、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破解无人机禁飞、限高限制的 “黑飞” 行为频发,尤其非法破解飞行控制系统的黑客行为,不仅扰乱空域管理秩序,更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次公安部公布的案例,集中展现了此类犯罪的典型模式:浙江衢州陈某强非法提供破解服务,2020 年至 2024 年间破解 200 余台无人机获利 10 万余元;山东临沂张某玲利用非法破解程序破坏飞行控制系统,破解 10 余台获利 6000 余元;四川成都陈某平借谎报无人机丢失漏洞,破解锁定设备后销售,5 台获利 3 万余元。目前 3 名涉案人员均已被抓获,作案工具被依法查获。

从法律层面界定,此类行为并非 “技术操作” 那么简单。剑盾法律网解读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破解、控制该系统,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若通过破解行为谋取非法利益,且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也明确,对故意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的行为,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此次公布的案例中,涉案人员的破解行为均已超出 “个人使用” 范畴,具备 “牟利性”“规模化” 特征,符合刑事追责的基本要件。

剑盾法律网进一步剖析,此类犯罪的危害具有多维度扩散性:从国家安全维度看,破解禁飞限制后,无人机可能闯入机场净空区、军事管理区、核设施周边等敏感区域,干扰正常运作;从公共安全维度看,“黑飞” 无人机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商圈、景区失控坠落,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从行业发展维度看,非法破解破坏了无人机企业的技术防护体系,冲击正规市场秩序,更可能引发消费者对无人机安全性的信任危机。

针对此类违法犯罪的防范与治理,剑盾法律网从不同主体角度提出实操建议:对无人机使用者,需坚守 “三不原则”—— 不购买非法破解工具、不寻求破解服务、不传播破解技术,从正规渠道购买设备后,严格遵守空域申报规定,飞行前核查禁飞区域;对无人机生产企业,应强化技术防护,比如升级飞行控制系统的加密算法,堵塞 “谎报丢失获取新机” 的服务漏洞,同时建立 “破解行为监测机制”,发现异常设备激活信息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备;对普通民众,若发现网络平台售卖破解程序、提供破解服务,可通过 110 报警电话或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举报,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从行业治理洞察来看,无人机 “黑飞” 与破解问题的本质,是技术快速发展与监管、法律完善节奏不同步的矛盾。当前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部分使用者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滞后,非法破解技术通过社交平台、电商渠道隐秘传播,给监管带来挑战。剑盾法律网建议,需构建 “技术 + 法律 + 行业” 三重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推动无人机企业落实 “实名登记 + 空域申报 + 远程监管” 一体化系统,实现对飞行轨迹的实时监控;在法律层面,可进一步细化无人机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破解工具生产、销售、传播的法律责任,填补 “上游犯罪” 规制空白;在行业层面,鼓励无人机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开展法律培训,将 “不破解、不黑飞” 纳入行业准入标准。

公安部此次集中通报案例,不仅是对违法犯罪的震慑,更释放出 “技术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的明确信号。随着空域管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唯有各方主体共同遵守法律边界,才能让无人机既发挥技术优势,又成为安全可控的 “空中助手”。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许方志)

[责任编辑:刘语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