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 网约车被拘:法治视角下的骗术警示与防骗指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以案说法

“白嫖” 网约车被拘:法治视角下的骗术警示与防骗指南

2025-09-06 12:44:07 来源:剑盾法律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一段 “两女子欺骗路人帮打网约车,上车后大笑‘又白嫖了’” 的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9 月 2 日晚,深圳龙华发生的这起事件,不仅让善良路人遭受损失,更敲响了法治与道德的警钟。剑盾法律网从法律定性、防骗策略、行业监管等维度,对该事件展开深度剖析。

“白嫖” 网约车被拘:法治视角下的骗术警示与防骗指南(图1)

从法律层面看,两名女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剑盾法律网解读,本案中,吴某(36 岁)和张某(55 岁)以 “手机丢失” 为由,虚构事实向路人求助打车,并承诺事后微信还款,却在获得帮助后拒绝添加微信,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打车费用)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符合诈骗的构成要件。深圳龙华警方迅速开展调查,将二人查获并依法行政拘留,彰显了法律对这类欺诈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起事件也反映出网络打车场景下的信任漏洞。网约车平台作为连接乘客与司机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保障交易安全的责任。剑盾法律网指出,虽然平台无法对乘客线下求助行为进行监管,但可在技术层面优化防范机制。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异常订单行为,若同一手机号频繁通过他人代叫、目的地集中在特定区域等,可对订单进行预警提示。同时,完善乘客信用体系,对有欺诈记录的用户限制使用平台服务,从源头减少骗术得逞的可能。

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如何在善意助人时避免受骗?剑盾法律网支招:一是核实求助真实性,可通过让求助者联系亲友证明身份,或陪同其前往附近派出所求助;二是谨慎提供财物帮助,尽量不直接转账,若帮忙打车,可选择线上支付并设置代付功能,确保款项流向明确;三是留存证据,如对话录音、拍摄照片等,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报警。以本案为例,被骗男子钟先生在添加微信未通过后,通过网约车平台联系司机核实情况,并保留相关证据报警,为警方快速侦破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

从行业监管角度看,相关部门应强化对网约车市场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安全培训,提高其识别可疑乘客、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处理乘客投诉与欺诈案件。此外,社区、学校等可开展防诈骗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营造全民反诈的社会氛围。

本案中的被骗男子钟先生表示,报警是想给骗子一个教训,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仍会伸出援手,但会更加谨慎识别。这一态度体现了公众在面对欺诈时,理性对待与坚守善良的平衡。剑盾法律网呼吁,在法治社会,既要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也要保护公民的善良本性,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技术防范、提升公众意识,让助人者不再寒心,让欺诈者无处遁形。

(剑盾法律网编辑部 刘语睛)

[责任编辑:李付智]